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Fast Car -Tracy Chapman (Chart/TAB/和弦譜/六線譜)




Basically, Intro and A are played in the same way, and B is played in another way. So I only demonstrated in two section and each one gets a slow down version. If you think the chart is too long, you can think it in sections and play like this:

Intro
A+Inter *3
1/2 A + Inter
B + Inter +A + Inter *2
B + Inter + 1/2A + Outro


基本上前奏跟A斷是類似的東西,B段則是不同的彈法。因此我只演示成兩個大部分,每一個部分也都有放慢的演示。假如你覺得譜太過冗長,也可以用段落的方法來思考,並參考以下分段:

Intro
A+Inter *3
1/2 A + Inter
B + Inter +A + Inter *2
B + Inter + 1/2A + Outro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Say You Won't Let Go - James Arthur (Guitar Tutorial and TAB Chart/吉他教學與譜)




I-V-VIm-IV progression all the way through with a little change on the bass note in D section, so I make the video in 'Intro, A, B, C' section and 'D' section. For both, I did in half time and normal speed for you to catch up. With Capo on 1st fret should be easier, like I did in the video, but you might have to change fingering as I type the chart in no capo way.

從頭到尾都是I-V-VIm-IV的和弦進行,只有在D段根音有稍微變化,所以我在影片中將曲子分成「Intro, A, B, C」段和「D」段。兩段我都有以原速以及半速的方式演奏,好提供參考。將移調夾夾在第一格會演奏起來容易許多(就像我在影片中所示範的),但由於我是以沒有移調的想法打譜,所以你可能會需要自己移動幾個音的位置。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Cigarette After Sex - K. (Guitar Cover and Chart/吉他部分與譜)




When you play acoustic guitar with capo, it can be pretty easy. You don't have to put barred chord like I do, it can be done with open chord all the way. Of course, you might want to change the rhythm and put the electric guitar part into it to make it more interesting.

There were more guitars going on in the song, but I can only feature one PIP, if anyone knows how to make it better, please let me know. And I didn't do the keyboard part, sorry.

I was really impressed by the song when I first heard it, I haven't looked forward the work of a band for quite a while. When the guitar riff first comes in, it sets up a really tranquil feeling which slowly spreads out the whole room. Other instruments come in with space, which expand the atmosphere even more. The verse keeps the same feel without being too psycho. The best part is chorus, the melody cut off at a place that you want him to say more, but he just choked. The bridge is rather normal, but it does the job, getting me ready for the ending. Nice one.

Though I get a little disappointed when found out their songs are pretty much the same way and even more disappointed after I realized it all IIm-V-I-IV. Still a decent song anyway.

Chart is in the end.

木吉他配合移調夾使用的話,這首歌應該不難。我影片中雖然使用一些封閉和弦,但實際上可以用開放一路到底。當然是著把電吉他的部分彈進來,並改變一下節奏,會感覺比較有趣一點!

其實歌裡還有疊一些其他的吉他演奏,但是我只能放入一個子母畫面,假如有人知道要怎麼放置兩個以放的畫面,請讓我知道,我想以後我可以做得更好!另外,我沒有抓鍵盤的部分,抱歉。

一開始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其實非常的期待,很久沒有對一個樂團有期待的感覺了。前奏吉他的樂句一進來的時後,有種靜謐的氣氛緩緩將人包圍,空間感營造得很好,配器間的空間很夠,卻又能夠完整的填滿聽覺的需求,樂句也簡單好聽,進到主歌也維持著這種氛圍,但不會到太過病嬌。副歌的旋律線的斷句是真得讓我記得的地方,斷的要長不短的,等著你說出那下一句話,你卻欲言又止,真是被抓著把柄了。橋段雖然沒有給我太多記憶,但作為橋段也還算襯職,讓我準備好迎接尾聲。

可是回家之後發現他們的歌大都雷同,感到有些失望。並在抓這首歌時發現,整首歌都是二五一,更加失望。但,不可否認,仍然是首好歌。

附上樂譜: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La La Land (樂來樂愛你) - City of Stars Guitar Cover





I tried to make it simple to be able to play with open chords and capo, so if you are looking for a for a chart that sounds exactly like the original song, you might need to look for some other sources.

我試著簡化這首歌,使其能在吉他上配合移調夾來以開放和弦演奏,倘若你想要找與原曲一模一樣的版本,這可能不是你要的!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2016 Disco Soup 耶誕惜食分享節




又忘記拍照,只好隨便放一首歌了。

這場是我演出時舞台周遭人最多的一場,絕對破千,估計是新北歡樂耶誕城系列活動的關係,人多到有點讓人害怕,不是怯場,是密集恐懼症那種感覺,雖然真得在聽演出的人應該不多,但對於這種場合我並不在意。

近期團員們的生活越發忙碌,再加上彼此理念上的不同,使得我獨自演出的場合逐漸增加,這場也是其中之一。但不論在自己的樂團、Session、或個人演出,我吸引人群與帶動氣氛的能力都得要再多加強才行。

這些場合大多需要親民、愉快的演出,而我手上的歌單總是一些沈悶的歌曲,再加上期待一個生性孤僻灰暗的人帶來歡樂本來就是有點問題的。縱使如此,我還是儘量準備了一些相對流行、愉快的曲子。演奏技巧這方面我知道該怎麼改善,但力量上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不管是閒聊或是演唱本身,搞不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活力之類,我目前就是沒辦法把這些東西表現出來。不過,都抱持著想讓大家開心的想法還唱這首歌也是挺有問題的,還是先檢討一些絕對可以改變的東西好。

往另一個角度想,即使是孤僻灰暗的歌曲,只要做得好,應該也是能讓人喜歡、願意停留的,縱使帶來的心情不見得是喜悅。真想要一種爆炸性的絕對情緒感染力。

不過,我也是很認真希望可以幫助這些活動,並且讓大家感到愉快的。尤其是能參與這樣的活動,讓我覺得自己的演奏對這個世界還算是有點意義的。希望大家也可以關注一下舉辦這個活動的單位,舞春食農工作室格外有意思,他們非常認真地在推動食物相關的議題。

題外話,真想知道新北歡樂耶誕城的那麼燈光秀到底是花了多少預算。

再題外話,今年二月Tone會再舉辦一次音樂季,希望大家都可以沒事多關注一下。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荒島講座「認識爵士樂」




這是荒島音樂2016年11月17日舉辦於Line In Studio的講座,在這裡做一些筆記,歡迎揪錯。

非裔音樂
大約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殖民國家開始出現交易非洲黑人的行為,這樣的行為讓屬於不同部落的黑人被再運往世界各地,各部落的文化與各個運送目的地的文化交流,進而產生了Afro-系列的音樂(拉丁)、Blues、Jazz,以及進一步的衍生出Rock、Gospel、Funk、R&B...。

Jazz 開始的時代背景
美國在1803年的路易西安納購地後,取得法國原先於北美洲的大片領地。這片領地上的法國人與非裔族群的後代,被稱為克里奧人。購地後,這些克里奧人在美國的地位雖仍不及白人,但仍是高於其他非裔族群。有許多克里奧人具備演奏樂器的能力,尤其是鋼琴,Rag Time這種音樂就開始在原為法國領地的克里奧人手中開始成形,紐奧良當地也相當盛行。
* 紐奧良是一個港口城市,具有多元、開放的文化,Rag Time本身也帶有著古典的色彩,使得爵士樂更難以追溯起源。

Rag Time
十九世紀末期短暫流行過的一種樂風,在鋼琴上保留古典的和聲與進行,但左手低音以跳耀性的節奏搭配,可參考Scott Joplin - Maple Leaf Rag。這種音樂主要是用來娛樂、陪伴的情境音樂,時常在Juke Point、聲色場所中演奏。雖然一開始只在鋼琴,但後也開始有被其他樂器演奏。
* Rag Time其實有一種破碎的時間的意思,主要是指以切分音打破節奏的規律。
* Juke Point主要是指美國東南方非裔人鄉間的酒吧,滿足工人下班後酒食與社交的需求,Juke Box之名亦是由此而來。
* 有很多音樂都會在Juke Point演奏,而Rag Time更多在聲色場所出現。

New Orleans Jazz 
紐奧良當時的送葬樂隊(Marching Band形式,以管樂器為主旋律)在回程時會吹奏自己喜歡的樂曲,早期藍調、各式民謠...等,Rag Time流行時也會演奏Rag Time。演奏時,一人在吹奏主旋律時,他人也會在旁邊跟著吹奏,行成First Line,而其他在路邊的人也會跟著敲敲打打,形成了他人口中的Second Line。New Orleans Jazz常有類似多人同時在獨奏的熱鬧氣氛,但也可能是受古典樂中的輪唱、或同時有兩個旋律線...影響,尚無法直接說是受Second Line影響。
* Jelly Roll Morton將Rag Time的節奏改得更加圓滑、Lay Back,開始有Swing的節奏感。

Big Band
經濟大蕭條與禁酒令的關係使得顧客流失、酒吧轉為隱密的非法酒吧,開始讓演出場所轉為俱樂部的形式。 同時芝加哥開始因為工業化出現了商業的需求,使樂手開始從New Orleans往北部城市(Chicago到New York一代,當時紐約尚未成為爵士的主要城市)移動、精緻化音樂以尋求生存。樂隊演奏的音樂一樣著重於讓人跳舞、娛樂,即興的空間較少、沒有明確主題,並且非常精確地控制樂隊的所有音符、即興長度,即興的內容往往是主旋律再加上一些裝飾。
* 表演主要樂器由鋼琴→Marching Band→管樂隊。
* 當時的樂團喜歡以樂團領隊為名,如Benny Goodman Orchestra(大樂團中期的樂團)。Charlie Chrstine曾被請來做為客座吉他手(Feat.的概念),吉他在過往只被視為節奏組,而Benny Goodman卻允許其在樂隊中即興,開始看到吉他在爵士樂中抬頭的可能。同時在當時非裔人與白人是涇渭分明,樂隊通常是清一色,少有這種白人雇用非裔人的狀況。
* 當時的音樂產業以販售樂譜為主(從十九世紀開始到二戰前都是如此,接近二戰時廣播出現開始影響這個產業),唱片被視為鄉野調查的工具。賣樂譜的地方會有試奏員,聽過再決定要不要買這份譜,買了譜回家往往就自行修改一些地方、去聽聽其他名家的版本(現場演出),也促成了爵士樂的版本比較與喜歡有自己的版本的習慣。
* New York Broadway開始興盛時的流行音樂剛好是爵士樂,大量當時為歌舞去譜寫的曲子成為後來的Standrd。若想了解Standard的曲目可從Real Book找。Berkelee的學生把當時常演奏的曲子抓譜集合成冊成為後來的Real Book,出版商發現有利可圖後,再把原創者的譜本重新整理成為New Real Book。
* 島主認為Jazz的第一個時期包含Rag Time、New Orleans、 Big Band

Bebop
Bebop開始流行前Jazz已是主流音樂,常在劇院演唱,而過往的Juke Point、聲色場所。然後面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蕭條、娛樂業萎縮,唱片業工作決定提高版稅,然後卻不打算把這些回饋給樂師,因而導致樂師工會下達錄音禁令的抗議,以爭取回饋,使得這段期間的錄音室作品變少,現場錄音較多。
這樣的背景對樂手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演出的場所觀眾變少、經濟狀況也變差,演出變成是講定時間、地點,演什麼大家台上見再說,演出中可以聽到樂手自由展現強烈的情緒與戶動,並有大量的即興,很像是在用樂器發洩自己全部的情緒,速度快、塞滿音符,彷彿要逼向極限。這使得相對於其他藝術形態偏向展現在精雕細琢後呈現的作品,Jazz成為反應樂手當下瞬間思想脈絡的音樂。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說是沒有預設立場的音樂,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握全局,但每個人又都參與其中,對即興徹底的解放。
* Bebop名稱的起源據說是Dizzy Gilliespie在接受訪問時說這個樂風就是Bebebopbopbe....
* 島主覺得在那種躁動、精神之下,也可以說Bebop是Jazz的Punk。
* 同一個Form(曲子),但如何演奏都看狀況,使得Jazz更加看重版本。
* Saxophone由於適合飆,在這段時間開始起頭,過往都是以小號為主要角色。
* Bebop在戰後的商業回歸上找不到觀眾,開始成為Music for Musician,Jazz不再是主流。
* 30's 以前主唱為求音量的發聲發法在現代聽來會有些不自然,而後Bing Crosby因為麥克風的運用得已有更多細膩的表現,而成為了第一個有眾多歌迷的偶像歌手。雖然是偶像歌手但其實是位大叔,不過當時只有成人和小孩的區分,而小孩並沒有市場,這也就沒什麼問題了。隨後的Frank Sinatra成為了第一個有瘋狂粉絲的偶像,與現代對偶像的想像比較接近。

Cool Jazz
相較於Bebop在高壓之下的創造,Cool Jazz在重新調整步伐,開始較理性、控制、只想演奏最酷的音、嘗試各種實驗,而不是一直展示極限。
* 西岸相對多人演奏Cool Jazz
* 對於Standard的玩耍大致到此為止,在Form內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 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代入了調式的概念,並開始大量著重於即興,曲子往往只有精簡的Form。(同時還有各種實驗在發生,不只是調式。)
* Cool Jazz、Hard Bop可以說是Bebop的延伸。

Hard Bop
在種族隔離政策解除下,興起民謠復興,草根藍調開始被重視,60年初開始有藍調先鋒被邀請往英國演出,在這樣的潮流之下,Jazz也開始使用R&B的元素,加入Blues, Funky, Soul...。
* BillBoard開始出現時是一種唱片業界用來參考用的雜誌,其中將唱片分為三類,流行、白人鄉村音樂、R&B,R&B當時其實是泛指所有的非裔音樂,包含Jazz, Blues...。
* Soul Jazz可以想成一群非裔爵士音樂家演奏的Soul、 Gospel,較Straight、沒那麼Swing。
* Blues其實有一段黑暗、無紀錄的時期,第一次出現紀錄是1903年W. C. Handy的文字紀錄。島主懷疑我們現在聽到的Blues其實是後來的Jazz Musician所詮釋的Blues,主要原因是他們的Blues(Blues Blues)跟後來復興運動被找出來的人們所演奏的其實有一定差異。
* 爵士在Rag Time前,開始在港口的多元文化之下成行,而後有三個重要的融合:1908-1918爵士樂團領班做的藍調、50年代hard bop民謠復興之下的融合、Fusion。
* Blues的講座可參考「講座:認識藍調

Jazz從一開始的娛樂導向,慢慢藝術化,再發展出了Avant-garde Jazz, Free Jazz,而後開始擺脫Swing的Fusion、Contemporary Jazz,樂手一直在尋求突破的可能。
* Avant-garde Jazz以特定概念出發,執行過去未有過的概念
* Free Jazz像是連曲目都沒有,直接出發,各自摸索

Fusion
在原本既有的Form與即興上使用搖滾的節奏與更多元素,諸如Latin、New Age,不限於R&B, Gospel...,可參考Weather Report, Spyro Gyra, Yellow Jacket。Fusion之後的風格往往統稱為Contemporary Jazz(Smooth Jazz佔相當比例),其樂風之間的界線已經極為模糊。
* 過往唱片公司將資源給很多音樂家,不停會有人成功與失敗,但如今市場萎縮,唱片公司只著重一定會成功的作品,使得選擇也開始相對變少。
* 可以注意作品中的Tension& Release
* Latin的元素更早就有融入的跡象,但島主尚未能找到明確的證據。
* New Age說是融入,反而比較像是其創作者或作品有「跨界」演出的感覺。
* Acid Jazz有說法是像「發酸的」,但島主覺得比較像「藥味」(帶有電子音樂基底),適合舞廳。可以參考Portishead、D'Sound,但其音樂不太會有即興,被歸類於爵士常有爭議。(其實我的印象中這類音樂比較接近Jamiroquai、Incognito)
* Smooth Jazz,軟綿綿的,有點像廣告音樂,可以參考Fourplay。
* 30's的Gypsy Jazz、60's的比利時及瑞典,也都有錯的爵士作品。
* 上述樂風發展的背景、年代有許多交疊,很難完全分開,且即使高峰過了,不代表該種樂風已經停止被創作、演奏。

研究方法 
資料常常過度放大特定個人的影響力,因此可以試著回到音樂開始。
1. 可以試著先從曲子開始。認識曲子後(哼得出旋律),再去比較各種不同版本,透過版本認識到各家風格。
2. 以專輯為單位,先從某張專輯開始,若其中有特別喜歡的樂手,再去找該樂手的作品,透過這種方式逐漸連成自己的樂手網(地圖)。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一百萬




為了準備最近的演出而誤打誤撞地找到了這首歌。

因為相當喜歡,我稍微找了一下這首歌的資料。1992年?一個我跟本沒有記憶的年份出的唱片,真好奇那時候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腦中只能由戀戀風塵的影像大概勾勒出一些面貌。一開始覺得當時的人們怎麼或如此的具有力量,情緒如此的清晰而真實。後來想了一下感覺是整個世代的轉變吧?

感覺許多當時的作品,能夠體現出一整個世代與世界的拔河,離鄉背井的人們,心中充滿許多對於世界的不安、期待,以及對於故鄉的思念。而當今的世代似乎比較著重處理自己與自己內心的拔河,而就體現在整個世代的作品產出上 - 整個世代的個人拔河。

雖然觀念上覺得這只是一種價值觀的轉換、目標客群不同之下的結果,沒有孰優孰劣。一直希望自己能抱持這樣相對客觀的立場去聆聽各種作品,實際上自己也喜歡許多自膩過頭的作品,但耳朵總是一再重新意識到「一整個時代的力量,真是大到無法抵抗」。

真想寫下一整個時代。